西南交通大学:交通强国视域下的研究生实践育人探索
【编者按】实践育人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各地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探索,努力开拓,结合学科、专业、地域等特点,形成了一批实践育人品牌项目,培养了一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优秀人才。
2023年12月12日,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指导,《中国研究生》编辑部、全国高校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联盟、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支持,以“在学习与实践中成长”为主题的“研究生成长与发展研讨会(2023)”在云南大理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召开。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校作主题发言。《中国研究生》特刊出相关文章,以利实践育人工作经验的交流与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西南交通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承唐新才”研究生骨干培养体系为依托,抓实研究生实践育人工作。西南交通大学对标交通强国战略下的人才培养新要求,升级打造“承唐新才”研究生骨干培养体系 2.0 版,让研究生实践育人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阔、活力更充足。
一、交通强国战略下“承唐新才”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西南交通大学因铁路而生、因轨道而兴、因高铁而强。为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接续奋斗,始终刻在西南交通大学 127 年办学历程的基因和血脉之中,培养和造就了以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黄万里等为代表的 30 余万栋梁英才。唐山时期是学校办学历史中浓墨重彩的光辉印记,并以“唐山交大”“唐院”享誉中外。
“承唐新才”研究生骨干培养体系,指的是继承发扬老唐院的优良传统,传承“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以培育“又红又专、爱国兴路、全面发展、青年榜样”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通过理论学习、专题培训、社会实践等方式,力求打造一支政治过硬、能力突出、作风优良的研究生骨干队伍。
二、“承唐新才”研究生骨干培养体系的升级举措
(一)“导向”明确
一是突出思想导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国精神教育融入全环节,引导研究生骨干带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深研究生群体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体会和认知。开展“研究生‘先锋力’大讲堂”,引导学生感悟真理力量,为新征程新使命凝聚共识、积聚力量;组织学生党员赴巴中、遵义、延安等地开展红色实践,赓续红色血脉;依托研究生“红路”理论学讲团打造朋辈教育品牌活动,通过“这十年,青年讲”“奋进新征程,勇担新使命”“赓续爱国荣校传统,奋进科研报国征程”等系列主题宣讲课程,用青年学生听得懂、记得住、能领会、有共鸣的话语形式营造“要学、自学、能学、深学”的积极氛围,强化理论武装。
二是突出系统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化部署,“承唐新才”就是要培养教育、科技、人才这一结合部中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承唐新才”研究生骨干培养体系致力于打造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的培训体系。“全链条”就是把实践贯穿培训整个过程,形成“+实践”、“实践+”的特色体系;“全过程”就是骨干培养覆盖入学、科研、择业的各个环节,聚焦研究生求学困惑与破解,结合大量实践案例,从“做人、做事、做学问”三个维度引导研究生骨干合理规划研究生生涯;“全方位”就是用好管理、服务、思政、培养及校外等各方面资源,提供实践育人保障。
三是突出问题导向。面向交通强国战略需求,引导研究生用个人之所学服务于人民之所想、国家之所需。形式上,注重体验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结合。在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试验线旁开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研讨分享,在“两弹城”陈能宽校友事迹展览前进行现场宣讲,追随习近平总书记在川考察足迹,深入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战旗村”。内容上,注重更贴切“Z世代”的需求特点,及时引入飞盘、冰壶等热门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团队意识;通过公文写作培训、职业规划培训、礼仪培训等专项技能培训打造“精勤课堂”;依托“励志讲坛”“承唐讲坛”品牌,邀请学校领导、院士、企业高管、优秀校友等做客讲授,传授学习心得,分享成长感悟。
(二)“融合”深入
一是环节融合。“承唐新才”在实施中,注重将专业实践和思政实践两个环节协同融动,形成大思政视域下的实践育人模式。针对本校学生特点,在参观实践中,既有交通运输行业重大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现场,也有突破“卡脖子”等原创技术的“大国重器”研发现场。在某国产新型盾构机施工现场,同学们聚精会神“看、听、说、悟”,通过校友了解我国大型盾构机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先到遥遥领先的历程,既对交通运输专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制高点有了了解,也产生了强烈的科技报国使命感。2019 年以来,学校带领“承唐新才”培训骨干赴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建筑等大型项目现场实践 20 余次。
二是场域融合。盘活社会资源,拓展实践平台。持续开展“青春闪耀”挂职锻炼项目,每年向研究生群体提供十余个批次、近千个岗位的挂职锻炼岗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成立川藏铁路博士服务团,每年组织骨干赴沿线开展研学实践;持续开展“行知中国”研究生主题调研活动,鼓励学生骨干自行组队,围绕“乡村振兴”“科教兴国”“交通强国”等重大战略需求,结合“一带一路”、基层治理、健康中国等国家发展需求和社会热点设置命题专项实践和自选主题实践,形成了《合江县交通提升调研报告》《凉山州会理市三元村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等一系列实践成果,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好评。
(三)“精品”突出
打造“新时代,新担当,新征程”研究生骨干训练营。该班每年秋季学期开班,从研究生新生中遴选,通过个人自荐、学院推荐、资格审查、无领导小组面试等环节,以新生人数 1%的比例从研究生新生中选拔学生骨干形成虚拟班级,培养周期为 1 年。该班起点高、管理严、小班制、定制化,学校专门抽调资深老师担任班主任,定期按照“承唐新才”方案开展各项实践活动。该班成员在疫情防控、大运会等重要节点都积极响应,投身服务,广受好评。
三、“承唐新才”研究生骨干培养体系的成效与思考
(一)成效
自 2019 年学校升级优化“承唐新才”研究生骨干培养体系以来,在研究生群体中形成较大反响。越来越多的研究生进一步树牢了投身交通强国、矢志科研报国的坚定理想,愿意在“中国桥梁”“中国制造”“中国高铁”“中国车辆”等“大国重器”中再创辉煌。学校毕业研究生中,签约国有企业、科研单位、部队等占到 75%以上。
(二)思考
一是对研究生实践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实践育人中重要作用,切实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二是对研究生实践的合力机制还需要完善,尤其是专业实践与思政实践的互补互融还需要更多创新,增强实效。三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拓展国际化实践平台、增强学生全球胜任力,还需要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