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4001-090-792
小程序
|
关注我们
登录/注册
请选择高考地区
福建

北京大学破除“唯论文”倾向,探索研究生学术创新成果综合评价机制——学生有了潜心治学的底气

时间: 2022-06-30 来源: 教育部 浏览量: 5816 收藏

发表几篇论文?影响因子是多少?这曾是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时必须“搞定”的硬性指标。

“然而,这种评价模式标准相对单一,过于强调发表学术论文,容易导致研究生在科研创新中急功近利,偏离教育初心,不利于研究生学术成长。”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肖云峰说。

如何破除“唯论文”的倾向?如何通过教育评价改革让研究生能够潜心治学、攻坚克难?北京大学进行了研究生学术创新成果综合评价机制的探索。

以多样学术成果破除“论文至上”

“在刚读博士时,我就听说博士毕业没有对发表论文的强制要求,原则上一篇不发也可以毕业,只要有足够的工作成果。”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代光学研究所博士后、2016级直博生李耀龙说。

“这让我更专注于科研本身。”李耀龙开启了长达4年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飞秒—纳米时空分辨光学实验系统”的研制之路。最开始搭建光路系统时,一两周都没找到光学和频信号,再到后来遇到诸多困难和挑战,李耀龙都始终坚持着。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仪器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过去要求博士生毕业时一定要发表多少篇论文、影响因子要达到多少,学生很焦虑,而某些学生一旦达到指标后可能就‘躺平。”在物理学院副院长彭良友看来,人才培养质量很难完全以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而是应该以综合能力来评价。2012年,物理学院现代光学研究所率先改革学位申请条件,取消对博士毕业生发表SCI论文的硬性要求,强调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科研贡献、学术成果的系统性和创新性,赋予博士研究生在研究范畴上更大的选择权。因此,像李耀龙一样的学生得以大胆挑战高难度课题。

随后,破除“唯论文”的评价改革探索在北京大学诸多院系陆续开展。2019年,《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完成修订,建立健全学术创新成果综合评价机制,鼓励博士研究生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和兴趣开展研究,学术创新成果可以学术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著作等多种形式呈现。2022年,随着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数量的逐步增加,北京大学将“应用转化成果”列为学术创新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学术创新成果的呈现形式。

以过程评价提升育人质量

2022—2023学年,经济学院2019级直博生卢国军获得了北京大学最高荣誉“五四奖学金”和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

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因为他交出了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更是对他长期担任学院本科生课程助教,志愿服务学校招生工作,并作为北京大学冰球队队员参与全国大学生冰球联赛的肯定。

人才培养不能只为“发论文”。如何通过评价改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锁凌燕介绍,经济学院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改革”和“科研创新评价机制改革”,打破了“唯GPA(平均学分绩点)”论高低的格局,将评价贯彻学生培养全过程,有效引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评价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我们还将通过评价改革、课程优化等方式,继续引导学生将研究视野投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锁凌燕说。

这正是北京大学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缩影。近年来,北京大学基本形成了“以制度体系为根基,以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管理为抓手,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突破口”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过程导向为主替代目标管理,进一步将博士研究生教育评价向培养全过程延伸,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

“例如,北京大学开展在读博士研究生年度审核、导师对博士研究生定期评价、院系研究生教育年度报告等体制机制建设,实现覆盖生源结构、培养环节、导师指导等多个维度的评价和反馈,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肖云峰说。

以综合改革培育创新人才

今年10月,北京大学“极端光学创新研究团队”的王剑威研究员、龚旗煌教授团队与合作者提出并实现了一种由光学非线性调控的高速非厄米拓扑相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了《自然·物理》杂志上。北京大学2019级博士生戴天祥是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

从“刚来啥也不会”到成果产出,戴天祥很感谢老师们的帮助。“最开始老师教授了基础研究的必要知识,然后根据我们的兴趣指导选定研究方向,并为我们提供足够好的科研平台、硬件设备、交流机会等。特别是每当获得一点进展,老师都会与我们讨论交流,指导我们的研究成果不断迭代升级。”戴天祥说。

不“唯论文”,并不代表不要论文。评价改革指向的是培养更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取得更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如何为博士研究生攀登学术高峰搭建起“脚手架”?

北京大学不断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推出并落实一系列改革举措,提升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

论文写作课是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课。

彭良友是物理学院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的负责教师及执教教师之一。“这门课可不只是单纯讲授如何写论文。”彭良友介绍,课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实现从学习知识到知识创新的观念转变,还要培养科学素养、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等,具体内容涉及文献调研与管理使用、科学思维与研究计划拟定、科研论文与学位论文撰写、学术交流与沟通礼仪、职业规划与产业转化等。课程以讲座形式开展,请来学院各二级学科知名教授和专业编辑讲授,并辅以研究计划撰写与参加学院一年一度的“钟盛标教育基金”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实操练习。

兼容并包、广泛合作的学术平台是人才成长的沃土。

2019届博士毕业生罗德映在校期间曾创下反式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世界纪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通过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解决现实世界所面临的科学和技术难题,完美地将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相结合。”罗德映说,课题组成员结合各自专业所长,在研究生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合力实现了研究成果重大突破。学期末举行的研究生成果汇报会上,不同学科方向的教师会从各自研究视角提出建设性建议,跨学科方向的碰撞交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同时也激发出更多新奇的想法。

育人成果得益于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设的多年深耕,如今北京大学交叉融合的创新培养体系愈加成熟。例如,以“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立项支持研究生暑期学校、博士生学术论坛、博士生学术会议等活动;开设科学精神与学科素养课程,推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基层治理等专题证书项目,培养复合型人才;开展“全球视野·研究生学术交流支持计划”,形成“全周期、多体系、分层次”的国际化培养体系……

“我们正在积极谋划如何进一步‘促拔尖创新。”肖云峰说。

作者:中国教育报记者 林焕新


★微信搜索小程序:德道升学

找大学】院校信息,985/211/双一流院校等

选专业】专业信息,清晰了解专业具体情况

高考选科】三个维度,帮助考生自主搭配学科

学业管理】学业剖析,定目标找差距圆梦大学

一键查询】输入分数,一键查看能上的大学

智能填报】志愿神器,AI大数据+冲稳保策略

学业评测】免费测评,五大维度快速认知自我

直播课堂】填报技巧,支持无限次重复回放

专业指导】量身定制,不浪费高考每一分

高考资讯】高招政策,高考实时资讯全掌握

志愿客服】在线解答,高考咨询一键接招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