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大学:传统地质学科的守正与创新
作者:东华理工大学 宋志杰 杨庆坤
2021年7月,骄阳似火,杨庆坤副教授带领他的学生们,正在原中央苏区的红色土地上开展地质遗迹调查和社会实践。突然,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响起,他止住意犹未尽的讲解,匆忙接起。是学校打来的祝捷电话——由东华理工大学旅游地学团队负责规划建设的大洲塘地质文化村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可以挂牌筹建了!杨庆坤努力按捺住激动的心情,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收获教育和科研硕果。他的成绩,是以东华理工大学郭福生教授为首的团队多年来深耕科教融合、学科交叉的“新工科”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记忆拉回到2008年,地质行业处于如火如荼的繁荣景象。全国高等院校纷纷申报建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培养固体矿产资源的找矿技术人才。当时,人才需求主要针对煤金银铜铅锌等传统矿产,传统学科专业不断细化,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甚至构筑起了壁垒。但是,地质行业处于全产业的上游,周期性强。郭福生作为亲身经历过行业起伏的“过来人”,十分清楚其形势“火爆”时“千军万马”开展地质找矿“大会战”,而在形势艰难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地质职工下岗比例高达在职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代表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人培养,伴随行业形势大起大落,无法稳定地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需求!
居安思危,郭福生忧虑重重,决心未雨绸缪,主动适应新技术、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趋势,改变地质类本科专业划分过细、知识分隔严重、课程体系建设与业态需求差距大的现状。2009年1月,他就任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先后依托江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等项目,持续开展了基于“科教融合、学科交叉”的地质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系列改革。
首先,传统专业优势不能丢,而且要大力加强。谁说资源勘查只能拎着地质锤、拿着罗盘和放大镜跋山涉水?不,要增加科技含量!他依托“相山火山盆地三维地质调查”等十余项科研项目,组建教师团队,带领研究生,把最新的遥感、地球物理勘探、三维建模、大数据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方法和设备都融合进来,打破当时地表调查、地下勘查和地质结构可视化表达分属于不同学科的状况,创设以地学大数据、三维地质调查与建模为核心内容的“数字地质”新工科方向,对传统专业进行“旧瓶子装新酒”式的改造升级,扭转学生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单薄、综合素养不高的局面。在研究生中间试点成功后向本科生推广,修改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大二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实习的同时,便掌握数字化地质填图的入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十余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地表与地下一体化研究的新型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等领域的“新工科”人才,“传统”旧貌展示“高科技”新颜,焕发出勃勃生机。
其次,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面向地质行业发展的新业态,促进工、理、管学科交叉,突围!地质人员在工作中每每要深入大自然,徜徉于山水美景之间,然而其中的很多地质景观“藏在深山无人知”,如何使它“终有时日露峥嵘”?如何提高人民大众的地球科学素养?时值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大众旅游新时代悄然到来。为“突围”之路苦思冥想的郭福生,突然眼前一亮:何不培养专业人才,让面向未来的莘莘学子从专业的角度挖掘开发这些旅游资源?说干就干!但第一步还是老办法:以研促教,搞试点。他组织教师以解决实习基地的科学问题作为切入点,通过在江西龙虎山、三清山、广东丹霞山等具有丹霞地貌特色的名山大川开展地貌景观与旅游开发研究,为龙虎山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奠定了基础,受到江西省人民政府嘉奖,同时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和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结合旅游地学团队整理了近100项科研和教研项目成果,不断跟踪学术前沿捕获新业态信息,融合地质、地理、旅游管理、规划设计等学科,重建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具有理学思维、设计技能、管理能力的地质景观研究和旅游开发人才。在4年试点的基础上,创建了我国首个“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新工科专业,2020年获得教育部审批并列入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改变了当前旅游业科学文化内涵及人才储备贫乏的现状,也为推动江西的旅游业乃至脱贫攻坚注入了新力量。2018年,郭福生受宁都县黄石镇政府委托,组织杨庆坤等精干师生队伍,开展野外实地旅游地学和人文等特色资源调查,充分发挥团队十余年积累起来的专业眼光,深挖痛掘村镇地质遗迹资源、人文历史资源。经过四年多的规划和建设,出色完成了“江西黄石镇大洲塘地质文化村”的申报,帮助其获批1.3亿元建设资金,成为了新锐的新工科专业服务地方经济、落实乡村振兴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第三步,总结教育改革试点的得失成败,凝练出新工科教育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素质。这是最重要的一步,系列改革的成功与否皆系于此。郭福生充分发挥副校长的职责作用,组建新工科教育中心,整合相关老牌学院的优势资源,建设满足传统地质类专业与新兴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了多学科专业交叉、科教融合创新、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教育教学新风气。十几年来,地质类专业学生全员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企业生产项目,主持各级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参加专业技能竞赛获奖、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等方面的人数逐年增加。近7年考研录取率提高了15.39%,就业率比全省平均值高5.93%。毕业生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全国地勘行业“最美地质队员”称号等。
时光不语,静待花开。郭福生从事教育40多年来,抱着“看树成长”的信心和“静待花开”的耐心,以“科研深耕耘、教学结硕果”的行动,与东华理工大学的广大师生一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40年来风餐露宿于南方丹霞,全心服务于教育和科研,对他而言,“不知不觉间,此生竟然已有三分之二过往与丹霞结缘,余生的大部分也应该会属于丹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