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人才培养特色】法学院:学悟行信,铸牢底色——新时代法科生红色法治教育探索与实践
时间: 2023-12-20
来源: 江西理工大学
浏览量: 6075
收藏
本网讯 法学院法科人才培养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法治工作队伍提出的“四个忠于”(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四化”(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三个至上”(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至上)等素质要求,将“讲政治”作为法学教育的根本要求和首要任务。在学习党领导法治建设的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感悟党的法治初心和使命,更有利于铸成法治人才底色,从而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法学院把讲政治作为法学教育的根本要求和首要任务,需要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法学教育工作始终,用党领导法治建设中的“红色”浸染每一位学生,帮助其“扣好第一粒扣子”,铸牢其底色,以落实党中央“传承红色法治基因,赓续红色法治血脉”的要求。对此,我们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工作中理念的更新,即要把政治性的锤炼贯穿于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全过程,并且要突出政治素质在法治人才素质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二是要将红色教育深化为红色法治教育,结合法治队伍承担的“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使命”,紧密结合法治建设领域实际需要铸就人才底色;三是要解决红色法治教育中教与学的主动性、资源供给、课程设计和对教育对象的评价等系列问题;四是促进学用统一,通过基因传承和血脉赓续的方式实现红色法治对法治后备军的有效浸染,有效化解学用“两张皮”等现象。 (一)新时代法科生红色法治教育探索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支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传承红色法治基因,赓续红色法治血脉是培养社会主义法科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法学院教育教学成果以“铸牢法科人才底色”为理念,突出“研学融合”“赛教结合”两个抓手,构建“供给、实施、测评”三个机制,创建“学悟行信”四步法,为法科生打上了“红色烙印”,使其更加深刻领悟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初心使命,培养其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第一,坚持了一个理念。坚持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于法科育人工作的始终,将学习党领导法治建设的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经验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铸牢法科人才底色。 第二,突出了两个抓手。通过“进平台、进项目、进团队”抓实了研学融合,用“课程教、课外训、竞赛创”实现了赛教结合,促进红色法治教育走深走实。 第三,构建了三个运行机制。通过不断挖掘、搜集、整理本地红色法治资源,实现了红色法治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供给;通过组建红色法治教学团队、开发红色法治课程模块,完善了教育教学的组织实施;通过“德育答辩”“红色法治实践小结”等构建了人才成长测评体系,提升了红色法治教育的实效。 第四,建构了“学悟行信”四步法。注重红色法治文化融入的适时性,强化了红色法治教育的有序性,以“导其学、引其悟、观其行、促其信”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落地生根。 法学院红色法治教育成效显著。涌现全省五四红旗团支部、全省活力团支部等先进集体;红色法治志愿服务队20余年来,年均服务2000余人次,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学生红色法治作品两次获得江西省“红色走读”一等奖;制作《听大学生讲红色法治故事》栏目浏览量过万;学生在苏区法治论坛等各类征文中发表红色法治论文百余篇;建成的中央苏区法制建设展览馆成为江西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接受校内外各界人士超5000人次参观学习;师生研习平台“中央苏区法制研究基地”获批为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二)新时代法科生红色法治教育探索与实践的具体举措 更新工作理念,凝聚共识 针对传统法学专业教育中偏重于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训练、人才的政治素养教育工作往往交由思政课和政治辅导员完成的现象,法学院根据新时代对法治人才培养要求及时更新了工作理念,明确了红色法治教育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通过研讨等方式在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实践基地的校外指导老师中形成了共识,通过教育等方式在学生中传递了红色法治教育对于学生成长成才重要性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 4 个学分的红色法治教育的理论课程和2个学分的实践课程;遵循信仰生成规律,根据学生成长不同阶段的特性,科学设计红色法治教育实施方案。 组织教育资源,精心准备 教育资源建设是教学组织的基础。面对红色法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资源针对性和丰富性的问题,法学院专门成立了工作组,以搜集、整理红色法治资源,挖掘红色法治基因,并据此在校内建成了中央苏区法制建设展览馆;组建红色法治教学团队,根据学生参与可能性和意愿度等策划红色法治实践项目;与当地法治实务部门共建红色法治教育校外实践基地,明确了校外指导教师在人才底色铸就工作中的工作内容和职责。 尊重生成规律,全面实施 感知阶段:激发“学”的主动。德育教育要突出“早”。学生入学后即进行德育开题,通过德育开题答辩,让学生在入学时就充分认识到红色法治教育目的意义,帮助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帮助其明确学习目标。德育开题工作在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实施,要求学生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质提升、法律和纪律观念养成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提出具体的行动目标和方案,并撰写德育开题报告。再由党支部书记、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校外导师共同组成答辩组,进行开题答辩评审。 通过“每天十分钟”讲红色法治故事、红色法治教育专家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红色法治文化并帮助其了解学习对象。结合法科生言语表达能力培养的需要,将红色法治教育内容融入言语表达能力训练中,组织学生“每天十分钟”讲红色法治故事,促使学生养成学习习惯。为了帮助学生讲好红色法治故事,组织红色法治教学团队编写了《红色法治故事集》《红色法治人物集》《苏区司法案例集》等学习资料。通过邀请侯欣一、何勤华等代表的专家和“法治建设标兵”“优秀校友”等作红色法治教育讲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红色法治文化的理解。 通过场景教学,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把课堂搬到瑞金、兴国、寻乌等地的法治建设旧址和现代基层社会治理典型的“法治小院”;充分发挥本区域红色法治资源在红色法治教育方面的作用,组织学生每年参观一次中央苏区法制建设展览馆,听讲解、写心得,推动学习走实。 为了激发学习兴趣,还开发了红色法治故事宣讲、红色法治情景剧等活动,开辟了“听大学生讲红色法治故事”专栏,让红色法治文化的“静”以及戏剧、表演、参观的“动”结合起来,使其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学习。 体悟阶段:练就“悟”的本领。学习是红色法治教育的基础,感悟红色法治蕴含的法治为民是红色法治教育的关键。为此,法学院充分营造“悟”的氛围。在校内以第二课堂为阵地,开展红色法治文化宣讲和法治小品、读书分享、讲好红色法治故事等活动;把红色法治教育作为主线贯穿主题教育、主题党日、主题团日,将研究红色法律制度、探讨红色法治精神、交流学习心得固化为规定动作。校外层面,法学院和地方法律实务部门共建红色法治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学生到单位实习实践、旁听庭审,参与人民调解,联合运营普法类公众号,实现校内外联动、共同培养。其次是提升悟的能力,以竞赛、科研为抓手,提升悟的深度。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学宪法讲宪法”“红色走读”等国家级、省级比赛;组织开展“红色法治案例”研讨、“苏区法治”论坛、“法治策论”征文、“红色法治及其当代启示”课题研究、红色法治资源挖掘与整理等科研活动。 践行阶段:锤炼“行”的能力。法学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法学院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在红色法治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将法学专业实践与红色法治教育融于一体。一是将红色法治教育与专业实习融合,与区域法律实务部门组成育人共同体,在实习过程中发挥实习单位“第二阵地”作用,明确实务导师的红色法治教育职责,与实习单位共同谋划、共同开展红色法治教育学习方案,在指导时要讲清楚案件中蕴含的红色法治元素、红色法治故事; 二是设计、开发了融入红色法治元素的“老师傅+大学生”人民调解志愿服务、社区普法、法律援助等十余个第二课堂实践项目,由“双导师”给予全程指导并着重引领学生领悟实践项目中蕴含的红色法治基因。通过内外形成合力,将政治素养的锤炼贯穿于技能训练全过程,指导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在专业上得到“实战”训练,并且融入对“法治为民”的领悟与践行。 升华阶段:养成“信”的自觉。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开展红色法治实践项目小结、红色法治教育 活动小结、红色法治教育期末小结等阶段性小结,帮助学生及时梳理学与行过程中的感受与感悟,寻找与红色法治教育目标的差距,分析差距的原因与寻找解决方法,并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促使其养成“信” 的自觉。通过实践小结、德育答辩、撰写心得等方式,促进红色法治教育入脑入心入行,不断强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信仰。 完善评价机制,全程测评 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辅导员、班主任、双导师、三联系领导”为评价主体,把“德育答辩、综合素质测评、法治实践活动测评、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作为评价的四个环节,建立起“四元四环”人才评价体系,对教育对象进行全员全过程测评,同时关注评价实施、运用好评价结果,改进教学方法,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四元”评价过程中,辅导员重点对学生参与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参与度评价,班主任重点对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实践活动成效的评价,校内导师重点对学生的学习感悟程度评价,校外导师重点对学生的政治素质、能否在实践中践行法治初心使命等方面的评价,三联系领导则根据红色法治教育目标重点对学生的政治素质、理想信念塑造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在“四环”测评过程中,毕业季的德育答辩,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政治素质提升、思想品德、理想信念塑造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在于把牢学生政治素质培养的出口;综合素质测评,是通过采用定量与定性、记实与评议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帮助学生总结阶段性成长历程,明确导向,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法治实践活动测评,是以项目、活动为单位实时评价红色法治教育是否入脑入心入行;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是由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从学生的政治素质、理想信念、践行党领导法治建设初心使命的自觉度、上岗的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第三方”评价。 (三)新时代法科生红色法治教育探索与实践的成效 第一,学生政治素质获认可。毕业生政治素质过硬,涌现了“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模范”获得者王铁平、“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和江西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余熙平、“中国好人”和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比亚等先进典型。近五届毕业生中,有30多名校友荣获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法官 (检察官、律师) 等省、市级荣誉,占毕业生总数的7.5%;报考基层法治机关公务员的学生超过50%;在校学生百分之百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第二,红色法治教育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专业建设。建成的中央苏区法制建设展览馆获批为江西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和赣州市社科普及基地,已接受 10 余所省内外高校、20 多个地方司法部门5000 余人次参观学习;学校成立了江西省法学会中央苏区法制研究会,师生红色法治研习基地——中央苏区法制研究中心获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撰写的多篇红色法治资政建议获得省级领导的正面批示;本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获批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1个,省一流课程4门,获批“传承红色法治基因的法学实践体系构建与实施”等与红色法治教育相关的省教改课题8 项,获得江西省新时代学生心中的好老师、省级教学创新比赛二等奖等荣誉;荣获江西省五四红旗团支部、高校活力团支部、青年志愿服务优秀组织等省级荣誉称号;红色法治教育实践项目两次获得江西省红色走读成果一等奖,以红色法治为主题的提案获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比赛最佳作品奖;五年来,近百人次获得江西省“学宪法讲宪法”等红色或法治类竞赛奖项。 第三,人才培养模式得到高度评价,辐射示范引领作用明显。中国青年报、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央媒多次报道了我校将红色法治基因传承和法科人才培养相融合的经验做法。时任江西省委政法委书记尹建业高度重视我校红色法治基因传承和红色法治教育,先后两次亲临指导,对我校依托中央苏区法治资源培育法科人才给予了充分肯定。江西省法学会会长刘铁流多次来校考察调研红色法治育人工作,充分肯定了“红 色法科人才培养”做法。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其江到校考察时强调“结合依法治国实际和革命历史,系统收集和整理中华苏维埃时期法制方面历史资料,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维度展开探索思考”,遵循法学学科规律培养新时代法科人才;河南省法学会会长刘满仓两次来校调研红色法治育人,对我校将红色法治与法学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校“学悟行信,铸牢底色”的经验和做法,已经辐射到重庆大学、中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皖西学院、华东交通大学、赣南师范大学等高校。 第四,带动红色法治基因传承,赋能赣南法治建设。用红色法治资源铸就法科人才底色的做法,有效带动了本地红色法治教育和红色法治基因传承工作,得到了时任江西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同志肯定性批示;积极推动了与赣州市委政法委、信访局等部门联合开展红色法治基因研究和红色法治培训;师生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客家矛盾客家调”“老师傅调解”等实践项目和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深度参与了《赣州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等赣州市所有的立法工作,80%以上的老师担任了地方党委、政府的法律顾问或法律咨询专家;五年来完成了近 200 万的红色法治领域的横向课题,通过苏区法治大讲堂为地方开设百余场法治讲座,为区域法治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 (文、图/法学院 编辑/曹泽)
法学院把讲政治作为法学教育的根本要求和首要任务,需要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法学教育工作始终,用党领导法治建设中的“红色”浸染每一位学生,帮助其“扣好第一粒扣子”,铸牢其底色,以落实党中央“传承红色法治基因,赓续红色法治血脉”的要求。对此,我们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工作中理念的更新,即要把政治性的锤炼贯穿于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全过程,并且要突出政治素质在法治人才素质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二是要将红色教育深化为红色法治教育,结合法治队伍承担的“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使命”,紧密结合法治建设领域实际需要铸就人才底色;三是要解决红色法治教育中教与学的主动性、资源供给、课程设计和对教育对象的评价等系列问题;四是促进学用统一,通过基因传承和血脉赓续的方式实现红色法治对法治后备军的有效浸染,有效化解学用“两张皮”等现象。 (一)新时代法科生红色法治教育探索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支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传承红色法治基因,赓续红色法治血脉是培养社会主义法科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法学院教育教学成果以“铸牢法科人才底色”为理念,突出“研学融合”“赛教结合”两个抓手,构建“供给、实施、测评”三个机制,创建“学悟行信”四步法,为法科生打上了“红色烙印”,使其更加深刻领悟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初心使命,培养其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第一,坚持了一个理念。坚持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于法科育人工作的始终,将学习党领导法治建设的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经验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铸牢法科人才底色。 第二,突出了两个抓手。通过“进平台、进项目、进团队”抓实了研学融合,用“课程教、课外训、竞赛创”实现了赛教结合,促进红色法治教育走深走实。 第三,构建了三个运行机制。通过不断挖掘、搜集、整理本地红色法治资源,实现了红色法治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供给;通过组建红色法治教学团队、开发红色法治课程模块,完善了教育教学的组织实施;通过“德育答辩”“红色法治实践小结”等构建了人才成长测评体系,提升了红色法治教育的实效。 第四,建构了“学悟行信”四步法。注重红色法治文化融入的适时性,强化了红色法治教育的有序性,以“导其学、引其悟、观其行、促其信”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落地生根。 法学院红色法治教育成效显著。涌现全省五四红旗团支部、全省活力团支部等先进集体;红色法治志愿服务队20余年来,年均服务2000余人次,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学生红色法治作品两次获得江西省“红色走读”一等奖;制作《听大学生讲红色法治故事》栏目浏览量过万;学生在苏区法治论坛等各类征文中发表红色法治论文百余篇;建成的中央苏区法制建设展览馆成为江西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接受校内外各界人士超5000人次参观学习;师生研习平台“中央苏区法制研究基地”获批为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二)新时代法科生红色法治教育探索与实践的具体举措 更新工作理念,凝聚共识 针对传统法学专业教育中偏重于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训练、人才的政治素养教育工作往往交由思政课和政治辅导员完成的现象,法学院根据新时代对法治人才培养要求及时更新了工作理念,明确了红色法治教育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通过研讨等方式在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实践基地的校外指导老师中形成了共识,通过教育等方式在学生中传递了红色法治教育对于学生成长成才重要性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 4 个学分的红色法治教育的理论课程和2个学分的实践课程;遵循信仰生成规律,根据学生成长不同阶段的特性,科学设计红色法治教育实施方案。 组织教育资源,精心准备 教育资源建设是教学组织的基础。面对红色法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资源针对性和丰富性的问题,法学院专门成立了工作组,以搜集、整理红色法治资源,挖掘红色法治基因,并据此在校内建成了中央苏区法制建设展览馆;组建红色法治教学团队,根据学生参与可能性和意愿度等策划红色法治实践项目;与当地法治实务部门共建红色法治教育校外实践基地,明确了校外指导教师在人才底色铸就工作中的工作内容和职责。 尊重生成规律,全面实施 感知阶段:激发“学”的主动。德育教育要突出“早”。学生入学后即进行德育开题,通过德育开题答辩,让学生在入学时就充分认识到红色法治教育目的意义,帮助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帮助其明确学习目标。德育开题工作在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实施,要求学生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质提升、法律和纪律观念养成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提出具体的行动目标和方案,并撰写德育开题报告。再由党支部书记、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校外导师共同组成答辩组,进行开题答辩评审。 通过“每天十分钟”讲红色法治故事、红色法治教育专家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红色法治文化并帮助其了解学习对象。结合法科生言语表达能力培养的需要,将红色法治教育内容融入言语表达能力训练中,组织学生“每天十分钟”讲红色法治故事,促使学生养成学习习惯。为了帮助学生讲好红色法治故事,组织红色法治教学团队编写了《红色法治故事集》《红色法治人物集》《苏区司法案例集》等学习资料。通过邀请侯欣一、何勤华等代表的专家和“法治建设标兵”“优秀校友”等作红色法治教育讲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红色法治文化的理解。 通过场景教学,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把课堂搬到瑞金、兴国、寻乌等地的法治建设旧址和现代基层社会治理典型的“法治小院”;充分发挥本区域红色法治资源在红色法治教育方面的作用,组织学生每年参观一次中央苏区法制建设展览馆,听讲解、写心得,推动学习走实。 为了激发学习兴趣,还开发了红色法治故事宣讲、红色法治情景剧等活动,开辟了“听大学生讲红色法治故事”专栏,让红色法治文化的“静”以及戏剧、表演、参观的“动”结合起来,使其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学习。 体悟阶段:练就“悟”的本领。学习是红色法治教育的基础,感悟红色法治蕴含的法治为民是红色法治教育的关键。为此,法学院充分营造“悟”的氛围。在校内以第二课堂为阵地,开展红色法治文化宣讲和法治小品、读书分享、讲好红色法治故事等活动;把红色法治教育作为主线贯穿主题教育、主题党日、主题团日,将研究红色法律制度、探讨红色法治精神、交流学习心得固化为规定动作。校外层面,法学院和地方法律实务部门共建红色法治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学生到单位实习实践、旁听庭审,参与人民调解,联合运营普法类公众号,实现校内外联动、共同培养。其次是提升悟的能力,以竞赛、科研为抓手,提升悟的深度。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学宪法讲宪法”“红色走读”等国家级、省级比赛;组织开展“红色法治案例”研讨、“苏区法治”论坛、“法治策论”征文、“红色法治及其当代启示”课题研究、红色法治资源挖掘与整理等科研活动。 践行阶段:锤炼“行”的能力。法学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法学院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在红色法治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将法学专业实践与红色法治教育融于一体。一是将红色法治教育与专业实习融合,与区域法律实务部门组成育人共同体,在实习过程中发挥实习单位“第二阵地”作用,明确实务导师的红色法治教育职责,与实习单位共同谋划、共同开展红色法治教育学习方案,在指导时要讲清楚案件中蕴含的红色法治元素、红色法治故事; 二是设计、开发了融入红色法治元素的“老师傅+大学生”人民调解志愿服务、社区普法、法律援助等十余个第二课堂实践项目,由“双导师”给予全程指导并着重引领学生领悟实践项目中蕴含的红色法治基因。通过内外形成合力,将政治素养的锤炼贯穿于技能训练全过程,指导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在专业上得到“实战”训练,并且融入对“法治为民”的领悟与践行。 升华阶段:养成“信”的自觉。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开展红色法治实践项目小结、红色法治教育 活动小结、红色法治教育期末小结等阶段性小结,帮助学生及时梳理学与行过程中的感受与感悟,寻找与红色法治教育目标的差距,分析差距的原因与寻找解决方法,并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促使其养成“信” 的自觉。通过实践小结、德育答辩、撰写心得等方式,促进红色法治教育入脑入心入行,不断强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信仰。 完善评价机制,全程测评 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辅导员、班主任、双导师、三联系领导”为评价主体,把“德育答辩、综合素质测评、法治实践活动测评、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作为评价的四个环节,建立起“四元四环”人才评价体系,对教育对象进行全员全过程测评,同时关注评价实施、运用好评价结果,改进教学方法,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四元”评价过程中,辅导员重点对学生参与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参与度评价,班主任重点对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实践活动成效的评价,校内导师重点对学生的学习感悟程度评价,校外导师重点对学生的政治素质、能否在实践中践行法治初心使命等方面的评价,三联系领导则根据红色法治教育目标重点对学生的政治素质、理想信念塑造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在“四环”测评过程中,毕业季的德育答辩,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政治素质提升、思想品德、理想信念塑造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在于把牢学生政治素质培养的出口;综合素质测评,是通过采用定量与定性、记实与评议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帮助学生总结阶段性成长历程,明确导向,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法治实践活动测评,是以项目、活动为单位实时评价红色法治教育是否入脑入心入行;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是由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从学生的政治素质、理想信念、践行党领导法治建设初心使命的自觉度、上岗的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第三方”评价。 (三)新时代法科生红色法治教育探索与实践的成效 第一,学生政治素质获认可。毕业生政治素质过硬,涌现了“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模范”获得者王铁平、“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和江西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余熙平、“中国好人”和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比亚等先进典型。近五届毕业生中,有30多名校友荣获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法官 (检察官、律师) 等省、市级荣誉,占毕业生总数的7.5%;报考基层法治机关公务员的学生超过50%;在校学生百分之百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第二,红色法治教育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专业建设。建成的中央苏区法制建设展览馆获批为江西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和赣州市社科普及基地,已接受 10 余所省内外高校、20 多个地方司法部门5000 余人次参观学习;学校成立了江西省法学会中央苏区法制研究会,师生红色法治研习基地——中央苏区法制研究中心获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撰写的多篇红色法治资政建议获得省级领导的正面批示;本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获批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1个,省一流课程4门,获批“传承红色法治基因的法学实践体系构建与实施”等与红色法治教育相关的省教改课题8 项,获得江西省新时代学生心中的好老师、省级教学创新比赛二等奖等荣誉;荣获江西省五四红旗团支部、高校活力团支部、青年志愿服务优秀组织等省级荣誉称号;红色法治教育实践项目两次获得江西省红色走读成果一等奖,以红色法治为主题的提案获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比赛最佳作品奖;五年来,近百人次获得江西省“学宪法讲宪法”等红色或法治类竞赛奖项。 第三,人才培养模式得到高度评价,辐射示范引领作用明显。中国青年报、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央媒多次报道了我校将红色法治基因传承和法科人才培养相融合的经验做法。时任江西省委政法委书记尹建业高度重视我校红色法治基因传承和红色法治教育,先后两次亲临指导,对我校依托中央苏区法治资源培育法科人才给予了充分肯定。江西省法学会会长刘铁流多次来校考察调研红色法治育人工作,充分肯定了“红 色法科人才培养”做法。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其江到校考察时强调“结合依法治国实际和革命历史,系统收集和整理中华苏维埃时期法制方面历史资料,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维度展开探索思考”,遵循法学学科规律培养新时代法科人才;河南省法学会会长刘满仓两次来校调研红色法治育人,对我校将红色法治与法学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校“学悟行信,铸牢底色”的经验和做法,已经辐射到重庆大学、中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皖西学院、华东交通大学、赣南师范大学等高校。 第四,带动红色法治基因传承,赋能赣南法治建设。用红色法治资源铸就法科人才底色的做法,有效带动了本地红色法治教育和红色法治基因传承工作,得到了时任江西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同志肯定性批示;积极推动了与赣州市委政法委、信访局等部门联合开展红色法治基因研究和红色法治培训;师生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客家矛盾客家调”“老师傅调解”等实践项目和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深度参与了《赣州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等赣州市所有的立法工作,80%以上的老师担任了地方党委、政府的法律顾问或法律咨询专家;五年来完成了近 200 万的红色法治领域的横向课题,通过苏区法治大讲堂为地方开设百余场法治讲座,为区域法治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 (文、图/法学院 编辑/曹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