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第三轮新高考改革方案,这八大趋势和变化值得关注!
相关搜索
4月23日,第三批加入高考改革的河北、江苏、广东、辽宁、湖北、湖南、福建、重庆等8省市一同发布高考改革方案,宣布2018年秋季入学新生实行新的选科制度,2021年高考采用新的高考方式。
第三轮8省市的新高考改革释放出哪些信号?与第一、二批改革方案相比有哪些趋势和变化值得我们关注?对于尚未开展新高考改革的其他省份有哪些参考价值?内参君带来独家解读。
一、新高考改革下,多种选科组合模式并行
先前两批开展新高考改革的六省市中,上海、北京、山东、天津、海南五省市均采取“3+3”的选科组合模式,即语数外3门统考科目为必选,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政治选3科作为选考,选考实行等级赋分制。而浙江采取“7选3”,语数外3门必选,在上述六门选考科目基础上增加技术选考,也实行等级赋分制。
但是上海和浙江的新高考改革从实施开始,就饱受争议,尤其是物理被众多考生抛弃。
浙江的选考数据显示,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29.13万考生,但是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占比仅有27.4%。在上海,实行新高考改革第一年,选择物理科目的考生也仅占总人数的30%。
与此同时,原定第三批实施新高考改革的省市有18个,但是去年有过半省市因为各种原因推迟新高考改革,最终仅有广东、河北等8省市确定如期开展。导致很多省市推迟的原因是“3+3”的选科模式下,总共会产生20种组合方案,学校需要按照学生选科方案重新分班,实行走班制。走班制脱离了班主任的管理,对于学生的自控能力和时间安排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而从学校角度来看,则需要更多的师资和场地来实施走班。
目前,各省的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很多地方还不具备实施高考改革的条件,所以对于改革也处于观望的状态。但是新高考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于2018年3月表示,对2018年启动新高考改革的省份,教育部将逐省评估,条件达到了就批准启动,达不到就创造条件,达到了再启动,实事求是、不凑数。
从“3+3”到“3+1+2”,体现的是一种务实的变化,新的选科组合模式突破了6选3的限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有问题,但是究竟会产生什么样新的问题,还需要在实施后进一步观察。
当然,新高考的改革还在探索阶段,各省市也会针对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出台相应的解决方案,考虑到各省市教育发展水平不一,未来新高考的选科组合模式也会结合各省市实际情况,保持“3+3”和“3+1+2”并行,甚至出现一些新的改革方案,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二、12种选科模式或成为新高考改革主流
“3+1+2”的选科组合模式是在听取广泛意见的基础上推出的,考虑到先前实施“3+3”选科组合模式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各省市教育发展的现状,这种模式仅有12种选科组合,相对于其他省份20种甚至35种选科组合,考生的选择空间变小,但是却可以与现有师资、教室等条件有效匹配,在走班排课等方面为高中学校提供了了便利,为那些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县城等地区实施新高考改革提供了可能性。
同时“3+1+2”的选科模式把物理和历史作为首选科目,并按照原始分数计入总成绩,提高了两个学科的重要性,也避免了因为物理学科学起来难度大而出现了“弃考物理”的潮流。
当然,这种模式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便利。物理是大学自然学科的基础,是现代应用技术的基础,是工科学生继续学习的基本保障,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与数理逻辑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一门重要学科。历史也是大学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是提升学生个人修养以及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基础。将这两门科目作为首选科目,有利于考生为进入大学开展专业学习奠定扎实基础,有利于高校相关专业对学生的培养。
三、等级赋分制完善,区分度更高
与前两批展开新高考改革的浙江、上海以及北京、天津、海南、山东不同,此次加入新高考改革的8省市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3+1+2”的选科组合模式,高考满分750,具体计算方式为:
语数外三门统考科目,每科满分150,共计450分,按照卷面分计入总成绩;物理和历史选择一科作为首选科目,满分100,并按卷面分计入总成绩;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选择两门,并且实行等级赋分制,每科100分,起点赋分30分,划分为A、B、C、D、E 5个等级,最高100分。
其中,等级赋分的计算方式如下图:
相比较浙江和上海等级赋分制度的“简单粗暴”,此次开展新高考改革的8个省份的等级赋分制显然更“精细”。
浙江省 起点赋分40分,满分100分,共分21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
上海起点赋分40分,满分70分,共分为5等11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
浙江省和上海市的赋分极差分别只有60分和30分,对考生的区分度比较低,容易出现同分不同质的现象。
在浙江,每年大约30万的考生参加高考,平均每门选考科目约有15万考生。以第8档79分为例,考生占总人数的8%,约1.2万人该选考科目都是79分,很显然这1万多人的区别没有体现在分数中,非常不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但是新的等级赋分制度下,不同考生分数不同,最后的赋分也不一样,区分度也就出来了,也避免了之前等级赋分制出现的同分不同质的问题。
四、化学可能成为新的“弃儿”
之前浙江、上海的高考改革出现了“弃考物理”的现象,而“3+1+2”的选科组合模式有效地规避了这一点,但是化学很可能成为新的被抛弃的科目。由于物理变成必选科目,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四科中,化学最难,因此结合之前物理学科难度大而出现的“弃考物理潮”,化学很可能成为下一个被考生抛弃的选考科目。
但是从长远来看,化学是除物理外,最被高校认可的选考科目,在浙江,有83.5%的高校专业对选考化学有要求,因此化学告急对于高校招生来说又提出了新的难题。
五、物理和历史不能同时选成为遗憾
“3+1+2”的选科组合模式,物理和历史被划分为两个不相容的科目,也无法同时选择,导致部分在两门学科都很擅长的考生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确实也成为一大遗憾。
针对历史物理不能同时选择的问题,内参君建议可以将4选2改为5选2,这样会有4种新的选科组合(物理+历史+政治、物理+历史+地理、物理+历史+化学、物理+历史+生物),共计16种选科组合。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将物理和历史其中一门作为首选科目以原始分计入总成绩,另一门作为再选科目以赋分计入成绩。但是这种方式可能会影响招生计划的制定。
其实无论是哪种选科组合,都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都需要在前期做好充分调研,分析各种方式的利弊,最大程度保证学生的选择权和高考的公平性。
六、外语采取一年一考
和之前实施新高考改革的六省市外语科目一年两考不同,此次展开新高考改革的8省市外语科目均采取一年一考,考生只能参加每年六月份的统考,并计入总成绩。这也有利于避免再出现类似于浙江省英语“加权赋分”的闹剧。
但是有些省份笔试和听力分开考,有些省市笔试和听力合在一起考,而且分值权重也不完全一样,大部分省市120分笔试+30分听力,广东省则是130分笔试+20分听说。辽宁外语科目听力部分30分,笔试部分120分,但是2021年、2020年,听力成绩不计入外语成绩,外语成绩以考生外语笔试成绩的1.25倍计入。
当然,各省市也没有完全限制死外语考试次数,河北、湖南等省份还提到条件成熟时,外语科目改为一年两考,给了考生一次更多的选择机会。
七、“院校专业组”的志愿填报方式
目前,8省市均采取“院校专业组”的志愿填报方式,高校录取将按选考物理、选考历史两个大类列招生计划、分别划线、分别投档录取,考生以“院校专业组”方式填报志愿。
根据湖南省对报考政策的解读,同一高校的不同“院校专业组”之间没有联系,符合填报资格的考生可以填报某所高校的1个“院校专业组”,也可以填报同一所高校的多个不同的“院校专业组”;既可以连续填报同一所高校的不同“院校专业组”,也可以间隔填报同一所高校的不同“院校专业组”。
实行“院校专业组”的志愿填报方式,有利于维护学校招生自主权,还可以保证考生的选择权,又尽可能避免考生因身体等原因受限于某专业而被退档问题的发生。
八、高校录取将迎大变革,综合评价地位进一步凸显
此次宣布实行新高考改革的8个省市,无一例外,均在改革方案中提到高考录取要坚持“两依据,一参考”的招录新机制,即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录取将建立基于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新机制。
目前,在已经实施新高考改革的省份中,浙江大力推行“三位一体”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的理念深入各大高校,上海、江苏、广东、山东等省份也有部分高校积极尝试综合评价录取的方式。未来,综合评价或将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主流模式。
比如在浙江省,“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已经取代高考统一录取,成为部分一流名校录取的主要方式。
2018年北京大学在浙江共录取约210人,裸分录取仅10人,比例仅为4.8%,而“三位一体”录取85人,占比超过40%!
清华裸分录取总共录取约180人,裸分录取仅8人,占比仅4.4%,而“三位一体”录取105人,占比高达58%!
综合评价招生已经成为名校招生的主流选择!
综合看各省市的综合评价招生录取方式,都是将学业水平测试、高校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三方面评价融合在一起进行招生。很多行业人士认为,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将开始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录取。
综合评价招生本质上也属于高校自主选拔招生的范畴,打破了之前高校招生录取标准单一,“唯分数论”的桎梏,对于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立体。学生在报考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更多,也对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升学规划、综合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改革制度,强调完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高校在招生时使用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