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4001-090-792
小程序
|
关注我们
登录/注册
请选择高考地区
福建

北外党委书记王定华在《教育研究》发表笔谈文章

时间: 2024-04-01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网 浏览量: 5204 收藏
211双一流国重点教育部小985省级选调生博士点硕士点保研资格
北京市/语言类/公办/教育部
排名: 第80名
综合指数: 72.68
热度:35244K

近日,《教育研究》期刊(2024年第3期)发表两会代表委员《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笔谈)》文章,首篇刊登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题为《找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支点》的文章。以下为文章全文:

找准教育强国的战略支点

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找准一系列战略支点,以便推进行之有效,目标如期实现。所谓战略支点,就是具备引领性、全局性、关键性、有效性的大方略、硬措施和关键点。

一、教育强国建设,必须确立四个优先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实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并引领和支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必须体现教育优先。一是优先法治。优先法治强调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法治战略支点。国家立法机构应主动履行主体责任,抓紧时间,抓总协调,把纳入立法规划的立法修法,按时完成,提交通过;把尚未纳入规划的、现实很有必要的立法事项纳入议程,摆上位置;把教育法典的立法进程适度加快。在立法操作上,一些法规条文比较可行,可上升至法律;一些教育政策行之有效,可吸纳至法律;一些基层探索科学规范,可赋能立法实践。在执法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应当形成知法、守法、用法的行动自觉。二是优先规划。改革开放以来,每到新的时期或关键节点,党中央都会出台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或提出教育改革指导意见,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当前,《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也必须确立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高的历史方位与发展定位,擘画发展蓝图,提出战略措施,推动教育取得实质进展和重大突破,进而纲举目张,带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跃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三是优先投入。投入教育就是投入未来,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4%的底线无论如何不能动摇。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这个占比还应当逐步提高。同时,解放思想,提倡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真正形成非义务教育经费合理分担机制;改善经费支出结构,体现以人为本,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热情。四是优先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对教育工作应高看一眼,不能等待。要形成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态度,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精神,推动各项政策落地。各项落实应务求实效,从人民关注出发制定步骤、砥砺前行,将宏伟蓝图细化为施工图,把教育战略任务细化为实招、硬招、新招。 

二、教育强国建设,必须牢牢夯实基点

教育强国建设,基础教育是基点。只有夯实基点,方能从根本上攻克难点,疏通堵点,突出重点,展现亮点。一是攻克难点。基础教育公平发展困难犹在,任重道远。要开展城乡学校结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开展学校标准化建设,切实缩小区域内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的差距;减少排名,弱化中考,淡化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界限,让更多适龄青年满足接受高中教育的愿望。二是疏通堵点。面向未来,应当疏通家庭、学校、社会间的堵点,盘活社会资源,树立大教育观,增强育人合力,减轻心理压力;应当疏通消防通道的堵点,让学生遇到危险迅速逃生,守住学生生命安全底线;应当疏通大变局下国际交流的堵点,虚心借鉴,慷慨分享,取长补短,双向奔赴。三是突出重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程内容应再精简,厚植基础知识,避免过度教学,开展科学教育,铺就创新人才培养沃土;教学方式要再更新,运用得体的教学方法,实行线下线上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四是展现亮点。确立学校发展理念,树立学校发展价值观;修订学校章程,贯彻学校管理标准,实现现代学校治理;整体提升办学内涵、质量、特色、文化、信誉,擦亮品牌,打造高品质学校。

三、教育强国建设,必须高高扬起龙头

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是龙头。扬起龙头,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必须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一是在加强统筹方面下功夫。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二是在横贯通方面下功夫。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倡高等学校特色发展,分类卓越,促进统筹层次和类型、有利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高等教育功能再造,形成更加完备、协调、多样、开放、高质量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三是在学生成长方面下功夫。坚持五育并举,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优势凸显,在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构建面向未来的知识结构,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的基本能力,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四是在有组织的科研方面下功夫。主动围绕国家发展和全球治理重大问题,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发挥骨干力量传帮带作用,开展集体攻关。改进科研评价,突出质量导向,认可合作成果。合理要求和政策激励相结合,鼓励潜心学术研究,激发科研人员干事动力和创新活力,产出更多原创性成果,攻克学术前沿问题,促进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支撑产业迭代升级。

四、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淬炼优质师资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应当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采取多种战略举措,尽快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一是启动“中小学教师学力学历提升计划”。首先,要优化中小学教师培养院校层次。对优质师范大学的学科评价实施单列,鼓励其乐于教师教育,安心于“工作母机”。同时,把“国优计划”政策落到实处,调动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培养的积极性。其次,及时安排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项目。由国务院相关部门负责,安排配置中央资金资源,调动省级政府相应行动,制定时间表、路线图,采取积极措施,让在职中小学教师学力学历面貌一新。与“国培计划”结合实施,实事求是,多种形式,处理好“工”、“学”矛盾。在实施过程中,对达到条件的教师,不仅承认其学历,而且颁发相应学位。再次,增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养。有学历还须有能力,所以必须提升“学力”,具备不断学习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应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要求,应对日益变化的新技术挑战,真正承担起教育强国建设的光荣职责。二是明确教师核心素养。广大教师应当具备正确的思想政治素养、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亲和的人文精神素养、专注的教育情怀素养、厚实的学科专业素养、娴熟的教学实施素养、较强的教育治理素养、终身的学习反思素养、胜任的信息技术素养、勇敢的创新创造素养。大、中、小、幼教师面临的任务有同有异,素养要求可有所侧重。相关部门应研究分别制订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大学教师核心素养、幼儿园教师核心素养指南。三是推动管理综合改革。依照权责一致原则,深化教师待遇、编制、职称治理改革。做好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出台更多惠师政策,推动形成优秀人才竞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四有”好老师不断涌现的局面。做好大学教师的服务保障,落实“放管服”政策,激励其潜心教书育人,做出学术贡献,成为受人欢迎的“大先生”。四是弘扬教育家精神。教育家并不神秘,教育家并不遥远。通过认可一批又一批教育家,大力引导广大教师厚植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乐教爱生、甘于奉献,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情怀,不断展现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五、教育强国建设,必须主动数字赋能

当今世界,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整全球经济结构,重塑全球教育形态。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改变整个世界,也必将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同时将在更大程度上创造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教育必须主动数字赋能。一是制定战略策略。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给大中小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办学所带来的机遇挑战,主动谋划,提出方略,研究新对策、摸索新规律、洞察新趋势,做出积极有效的战略安排。二是完善学科布局。加强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量子神经和认知科学以及数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在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中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学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促进相关交叉学科发展。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进一流专业、一流本科、一流人才建设。根据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具有普适性、迁移性、渗透性特点,主动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需求。三是造就相关人才。重视“新文科”、“新工科”与人工智能等学科结合。鼓励对人工智能专业类的智能科技进行试点,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深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推广实施人工智能领域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建设一批集教育、培训及研究于一体的区域共享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积极搭建人工智能领域教师挂职锻炼,产学研合作等工程能力训练平台或者人工智能交叉研究中心,多渠道培养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型人才。四是改变学习形态。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新教育教学模式,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教育平台,关心学生成人成才;建立教育教学数据支持体系,以智能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体系,推动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让教师的“教”体现信息多向传递,师与生、生与师、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受时空限制;让学生的“学”体现个性化、立体化、开放性、互动性、创造性特点,重构教学流程;运用人工智能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和学业水平诊断,建立基于大数据、多维度的综合智能评价;精准评估教与学的绩效,实现因材施教。

六、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加强国际交流

世界之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各种风险问题也接踵而至。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教育对外开放是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面向2035年,必须关注一些战略议题,高水平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交往中如期建成教育强国。一是提升教育国际合作交流质量。在建成教育强国进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性双向互动,而应致力于高水平的多向合作,推动务实有效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我国应当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要素,以“引进来”推动外源性改革,借鉴国际社会有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规范,推动破解中国教育体制机制深层障碍;另一方面,要立足国情,守正创新,树立教育自信,体现大国担当,以“走出去”推动内源性改革,发挥数字化转型优势,提高中国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的能见度。二是加大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要求的国际组织胜任力人才,是新时代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的战略要求。教育强国所需要的中国国际组织人才应当符合联合国国际职员胜任力模型的相关要求,应当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善于国际谈判。所以,应当形成系统科学的国际组织预备人才培养“蓄水池”,构建多学科支持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立交桥”,打造有国际组织任职经历的国际人才队伍“旋转门”,设立国家级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基地。三是拓展区域国别教育研究疆域。在建成教育强国进程中,应当在把握全球教育动态的同时,对重点国家、区域的教育进行深度比较研究,借鉴分享,协同并进。要对“一带一路”倡议第二个十年不同国家或地区教育的内部运行机制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完善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让叙事方式和表述逻辑能够被认可和接纳,讲好中国和平发展故事,讲好中国教育发展故事,最终实现各国从基础设施“硬联通”,到人才培养“软联通”,再到民间互信“心联通”的目标。围绕“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中阿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巴大学联盟交流机制”等重点项目培育打造一批国际高等教育合作品牌,既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又助力我国教育发展,不断提升中国教育对外的影响力。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utmvhcDVzV2j5gFFQ__Vw 

 


★微信搜索小程序:德道升学

找大学】院校信息,985/211/双一流院校等

选专业】专业信息,清晰了解专业具体情况

高考选科】三个维度,帮助考生自主搭配学科

学业管理】学业剖析,定目标找差距圆梦大学

一键查询】输入分数,一键查看能上的大学

智能填报】志愿神器,AI大数据+冲稳保策略

学业评测】免费测评,五大维度快速认知自我

直播课堂】填报技巧,支持无限次重复回放

专业指导】量身定制,不浪费高考每一分

高考资讯】高招政策,高考实时资讯全掌握

志愿客服】在线解答,高考咨询一键接招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