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举办第六届大洋洲研究学术研讨会
相关搜索
10月25日至27日,第六届大洋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会议由中国亚太学会大洋洲分会主办,北外国际关系学院、北外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及北京市高教学会国际政治研究分会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安徽大学、聊城大学等3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博雅教授钱乘旦,中国亚太学会大洋洲分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汪诗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刘健,北外科研处处长张天伟,北京市高教学会国际政治研究分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烈英先后致辞。开幕式由北外国际关系学院党总支书记张效民主持。
主旨发言环节分两场进行,每场各两个阶段。汪诗明探讨了区域国别学背景下,世界史研究在研究议题、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等多方面取得的进展。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国别与区域研究所所长、中国亚太学会大洋洲分会副会长陈弘分析了澳大利亚阿尔巴尼斯政府执政以来对华政策演进特点及其深刻动因。北外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任晓以“‘学科’与‘跨学科’问题”为题,对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定位、研究边界及跨学科发展进行了深入阐释。《太平洋学报》执行主编杨海萍就《太平洋学报》论文选题、评价要素等问题进行分享,认为学术研究与论文产出相辅相成、互促互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中外比较研究部主任徐秀军讨论了“全球南方”全方位崛起与大洋洲区域合作的特点、导向、属性及战略意义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伟分析了澳大利亚在经贸关系、对华定位、价值观等方面对华政策的根本性变化及其深刻原因和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执行院长王华对19世纪以来美国在太平洋利益扩张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赵少峰就“太平洋岛国地区移民与国家认同”问题进行了剖析,探讨了太平洋岛国地区移民现状、主要动因、国家认同困境等问题。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费晟向与会学者分享了澳大利亚海洋观念的演变过程。安徽大学外语学院教授詹春娟以彼得·凯里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为例,探讨了澳大利亚文学国际化转向的进程。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任洪生从历史背景、治理路径、具体实践和成效等方面讨论了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治理问题。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高文胜阐述了澳大利亚对华话语的构建进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吕桂霞以“2024年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关系评估与展望”为题,全面梳理了太平洋岛国历史、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概况,并就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当前关系和未来发展发表了见解。北外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主任张颖介绍了北外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及《国际论坛》《区域国别学刊》的办刊定位和选稿原则等情况。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刘明周讨论了印度尼西亚与澳大利亚双边关系的延续与变革。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国别与区域研究所副所长陈晓晨阐释了拜登政府太平洋岛国战略的政策背景、迫切动因及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瑛以斐济中资旅游企业为例,探讨了跨文化背景下的知识流动机制。主旨发言环节分别由张颖,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总编辑、编审焦兵,北外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杨毅,中山大学教授、中国亚太学会大洋洲分会副会长喻常森主持。
会议同步举行了六场分论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吴艳、北外国际关系学院党总支组织员钱梦婷等分别围绕太平洋区域历史、太平洋岛国与区域主要大国关系、太平洋岛国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太平洋区域的文化和环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京鹏,北外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微、外交学系主任宋亦明、英语学院教师李建军等担任主持人或评议人。分论坛的讨论不仅拓宽了与会学者的学术视野,增进了与会学者对该地区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理解,也为深化国际社会对太平洋地区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研究的学术繁荣与思想碰撞。
当前,国际秩序仍处于大调整、大分化、大重组变动期,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将对大洋洲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区域合作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次会议聚焦“百年大变局下的大洋洲研究”,其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大洋洲研究的蓬勃发展态势,更为未来促进学术交流合作、激发学术洞见、培养与壮大大洋洲学术共同体、推动学科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