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4001-090-792
小程序
|
关注我们
登录/注册
请选择高考地区
福建
填报
步骤
院校对比

北京外国语大学

收藏

普通本科丨语言类丨公办

官方电话: 010-88816254,010-88816481

官方网址:http://www.bfsu.edu.cn/ http://joinus.bfsu.edu.cn

“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工作推进会在北外召开

时间: 2024-06-03 来源: 教育部 浏览量: 6746 收藏

5月31日,“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北外党委书记、“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方执行主任王定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方执行副主任蒋云良出席会议并讲话。非洲大学协会秘书长奥卢索拉·奥耶沃勒作视频致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闫相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长刘俊国,齐鲁工业大学校长段培永,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荆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刘大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王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郑承军,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帅永,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青平,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耀刚,青岛大学副校长何燕,盐城工学院副校长张勤芳,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学术与交流部主任高晓杰以及各成员高校代表等150余人参会。

王定华表示,中非关系友好且源远流长,中非高等教育合作已逐步实现体系化、规模化以及品牌化,此次召开的合作计划工作推进会是落实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环节。他强调,要充分凝聚各方力量,实现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的资源共享;要积极开展交流互鉴,加强中非高校之间的理解与互信;要打造一系列中非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力求结出丰硕成果;要加强宣传以提升影响,扩大项目宣传的影响力。

张大良表示,中非百校合作计划作为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合作项目,聚焦卫生健康、农业发展、贸易投资、矿业资源、互联互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语言文化与文明互鉴、国家社会治理、媒体传播与国家形象、数字教育等十大领域推动中非高等教育深度合作。他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推动中非高等教育合作迈上新台阶;要明确责任、各司其职,推进合作计划走深走实;要凝心聚力、携手共进,助力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中非高等教育合作提供更多支持和服务,希望中非双方高校以此次推进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深化务实合作,共同推动合作计划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奥卢索拉·奥耶沃勒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中非百校合作计划是一盏希望的明灯,也是中非双方在高等教育合作领域共同进步的催化剂。他指出,要尽快建立各领域的高校匹配机制,推动双方成员高校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加强中非学生和教师的交流,贯彻联合研究和发展倡议,持续推进能力建设和培训项目等合作,进一步巩固中非友好伙伴关系。

蒋云良表示,中非百校合作计划是深化中非教育领域合作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人才的有力举措。浙江师范大学作为交流机制中方研究院,将聚焦“中非高端教育智库”建设目标,努力产出一系列科研成果,进一步深化中非高等教育务实合作。

“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方秘书处秘书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苑大勇从平台建设、重点项目、科学研究以及交流、科研和内部建设等方面介绍了秘书处的工作计划。“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方研究院院长、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黄晓介绍了中方研究院在建设目标、工作重点、预期成果等方面的工作计划。天津中医药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江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校领导作为代表高校分别汇报了工作构想,围绕中非高校合作方向、交流机制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分享与讨论。

下午会议上,入选中非百校合作计划的中方高校开展工作构想汇报。42所高校代表针对如何深入开展中非高等教育合作,更好建设中非百校合作计划机制,如何更好的发挥平台作用、畅通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平台参与、开展科研立项、推进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等工作,进行了分组汇报和交流。王定华作会议总结,明确了下一阶段将通过设立研究项目、建设智库平台、搭建集群内部工作交流机制等方式深化交流机制建设。

“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约翰内斯堡中非领导人对话会上提出的《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重大倡议,深化中非各国高校交流合作,增强各国学生对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和认同的重要举措,也是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的重要工作内容。2023年8月,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方秘书处落户北外,北外也成功入选“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成员高校,将继续在“语言文化与文明互鉴”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中国高校培养和培训具有全球视野、非洲情怀和跨文化敏感度的“非洲通”,助力非洲高校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中国通”,为服务中非“人文交流”作出北外人的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