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4001-090-792
小程序
|
关注我们
登录/注册
请选择高考地区
福建
院校对比

北京中医药大学

收藏

普通本科丨医药类丨公办

官方电话: 010-64286231

官方网址:http://www.bucm.edu.cn/ http://bkzs.bucm.edu.cn

院系介绍

时间: 2017-04-07 来源: 教育部 浏览量: 6615 收藏

  基础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教学科研单位,其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创建于1956年。1980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实行系所合一的管理体制,1985年更名为中医基础医学部。1996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改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00年6月,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并,划归教育部管理,同时成立了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自创办之日起,许多为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国医泰斗在基础医学院执掌教席,使这里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中医药学术的权威学府。半个世纪以来,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功底深厚、才华出众的医界精英,如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刘渡舟、任应秋、赵绍琴、王绵之、程士德、王玉川等,他们在中医学理论研究、临床研究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院现有教职工245人,其中教授51人,副教授61人,博士生导师39人,硕士导师66人。学院下设9个系、5个研究中心、2个实验中心,拥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伤寒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诊断学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拥有中医临床基础和中医医史文献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各7个,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局级重点实验室,3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其综合实力在全国同类学院中名列前茅。

  进入21世纪,学院秉承“勤求博采、厚德济生”的校训精神和50年来形成的优良学术传统,在办学理念、人才梯队、技术平台等方面与时俱进,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同发展,与中医事业共辉煌。

  中药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原北京中医学院中药系)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创建的中药高等教育院系之一,并于1985年成立了中药研究所,实行院所合一的管理体制。学院目前设有4个学术机构、12个教学机构、8个科研平台、6个科研中心以及学院综合办公室。

  人才培养:学院现已形成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的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设有中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药专业领域的人才,他们在全国各地施展其才华,如有在政府部门担任要职的,有自己创业成为企业家的,还有的在其专业领域成为了专家、教授。学院还与国外10余所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从2010年起,每年推荐部分应届本科毕业生赴英国女王大学、澳门大学等学校攻读硕士学位。本科毕业生就读硕士率达32%以上,就业率达97%以上。

  学科建设:中药学院是国家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也是全国最早设立中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并在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今已接受30余名博士进站进行科学研究。中药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与国家“985”优势学科平台建设项目的学科。目前,学院有中药鉴定学、中药药理学、临床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分析学、中医药信息学及航天中医药学等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师资队伍:中药学院已形成了以知名教授学者为核心、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3名,其中教授38名、副教授45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6名;77名中青年专家具有博士学位、20余名留学回国人员;学院的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标兵均执教于本科教学第一线,老师们还主编学术著作、各类教材100余部、北京市精品教材8部。学院荟萃着国内外著名中药学专家、教授和学者:如著名药用植物学家肖培根院士为中药学院名誉院长,著名中药学家、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为中药研究所名誉所长,现任院长林瑞超教授是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检定首席专家、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学院还拥有国家级“中药学”教学团队、北京市级中药分析优秀教学团队、中药制药学优秀教学团队和中药药理学教学团队。学院新开设的中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等课程已被北京市评定为精品课程。

  基地建设:中药学院目前拥有仪器设备总值达2千多万元、实验室面积近万平方米,还建有能够满足中药及其他教学与科研相关领域的需要、达到GMP标准的中药制剂中试实验室。学院一直致力于教学研究基地建设,现有教育部“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信息工程”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经典名方有效物质发现”重点研究室和北京市“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正在积极筹建“中药民族药品质评价研究中心”。

  科学研究:中药学院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863”、“攻关”、“支撑”、“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等研究项目。仅近五年,学院主持的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横向课题达300余项,科研经费共计1.2亿;发表核心论文千余篇,SCI(EI)30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学会类科学进步奖30余项。

  优势与特色:经过数十年数代学者的艰辛努力,中药学院在中药种质资源、药用植物与中药鉴定、中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及药理药效评价、临床中药学、中药信息工程、中药炮制及药剂学、中药分析、生物制药、中药新药研发等领域均有深厚的积淀,有的学科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中药学院已成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特色与优势明显,在国内外有显著影响的学院。厚德载药,将中药学院建设成为未来一流中药学家、中药学大家的摇篮是我院莘莘学子与老师们的共同奋斗之梦。

  联系电话:学院办公室 84738608 学生办公室84738612

  学院地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校区(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中环南路6号,邮编:100102)

  针灸推拿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成立于1982年。2000年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针灸系合并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在学科快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2009年更名为针灸推拿学院。

  通过三十余年的建设,学院各项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我院针灸学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级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针灸生物学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针灸特色疗法重点研究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针灸推拿学”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特色专业,针灸推拿教学团队是北京市针灸推拿优秀教学团队,“经络腧穴学”是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我院现有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的办学层次,招生专业有针灸推拿学专业五年制、针灸推拿学专业五年制针刀方向、中医专业针推七年制对外交流方向、中医专业七年制针推方向、中医专业七年制针推康复方向、中医学八年制卓越针灸推拿,中医学卓越针推对外八年制等7个专业及专业方向,已逐步形成了 “高层次、国际化、强能力” 的教育教学特色。

  目前,我学院共有58名教职工,行政人员9名、专任教师45名、教辅人员4名。其中教授19(40%)人,副教授16(33.3%)人,讲师9(18.8%)人,一批年轻的博士、硕士正在崛起,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3(68.8%)人,硕士学位者13(27.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2(2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2(45.8%)人。

  在学生工作方面,我院团学工作轰轰烈烈,以“杏林飘香”、“蒲公英”志愿者为特色的活动平台,将学生德育教育,社会实践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服务奥运、60年国庆庆典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中做出突出的贡献。我院毕业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就业率逐年提高,近年来一次性就业率在98%以上。我院充分发挥针灸推拿专业在国际交流中的优势和特色,努力开辟师生学术交流平台,形成以双语教学、“国际针灸技法及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为代表的特色项目。目前,我院为中国针灸学会副秘书长单位、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中国针灸学会耳穴诊治专业委员会、世界医学气功学会、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针刀专业委员会等二级以上学会的挂靠单位。

  管理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始建于1983年,原名中医药管理干部培训部,1987年改称卫生管理系,2000年扩建为现在的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下设两个系:卫生管理系、工商管理系。现有教职工57人,教授占22%以上、副教授占47%以上,拥有博士学位者占49%以上。现有硕士生导师65人,博士生导师4人。学院还聘请了许多著名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兼职研究生导师。

  管理学院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交叉学科)——中医药管理学。

  管理学院现有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健康管理等4个本专科专业,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1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健康管理学1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中医药管理学1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现有在校生近521人,其中本科生占77%,研究生占23%。30多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管理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办学。已经连续派出5届32名本科学生到台湾义守大学交换学习;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开展"4.5+1"项目合作,连续派出2届2名学生攻读诺大硕士学位;与美国德门大学探索开展4+1本硕连读合作办学,拟于2015年初选派本科生赴德门大学学习半年;2015年选派2名本科生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交换学习。

  管理学院现有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地、1个局校共建基地、2个局校共建中心、3个校级研究中心:2014年国家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获得批准成立;201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市卫生局合作成立北京市卫生财经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挂靠管理学院;201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以“局校共建”方式合作成立两个中心——北京中医药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北京中医药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挂靠管理学院。管理学院现有3个校级研究机构: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所、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所、中医心理研究所。

  管理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科研能力和水平逐年提升,承担了大量的科研课题,包括973课题1项、863课题1项、国家“十五”攻关课题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2项、国家计生委课题3项、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课题5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40多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7项、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课题20多项等。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教育部、北京市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等部门颁发的多项奖励。

  管理学院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综合实力在行业院校中名列前茅。

  管理学院“十三五”期间将通过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学科体系,搭建高水平的智库研究和社会服务平台,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行业特点的创新型管理人才,打造名人、名科、名院的“三名”战略,做好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社会、服务政府四个服务,努力把管理学院建设成有特色、高水平、行业一流的管理学院。

  护理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始建于1984年,是全国率先开办护理专业高等教育的中医药院校,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为护理学院第一任主任。经过30多年的建设,学院形成了高职、本科、硕士、博士完善的办学层次。学院现有在校生898人,历年就业率均在95%以上。

  学院现有教职工34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近50%,硕士及以上学历达87%,其中博士12人。学院下设2个办公室、3个教学部、1个实验中心和1个研究中心。2015年4月学院与加拿大安大略省注册护士协会成立中国第一家BPSO®-研究中心。2015年5月通过澳大利亚JBI(Joanna Briggs Institute, JBI)全球评审成为中国大陆第三家Joanna Briggs循证护理合作中心,是全球第一家从事中医护理的循证护理合作中心。学院目前有临床实习基地24个,均为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其中中医医院8个,西医医院16个。

  学院重视学科建设,于2012年获批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重点学科,并逐渐在慢病管理、循证护理等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 “十二五”期间在科研上不断突破,先后获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并以第一作者发表多篇SCI文章。

  学院历来重视教材建设,开发并出版了全国第一套中医护理教材,“十二五”规划期间学院主编、副主编教材30部。学院教学成果突出,先后获评多项校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讲课比赛成绩优异,获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中华医学会医学院校青年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实验中心于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护理理念,传播中医特色护理,打造国际化教育和科研合作平台。学院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瑞士、菲律宾、丹麦和日本等16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开展交流合作与互访。尝试与国外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探索养老方面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学院针对国外高校的师生积极开展中医护理短期培训,传播中医特色护理理念及技术,弘扬中医药文化。

  社会服务方面,我院是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护理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单位,学院教师在国内外多个护理专业学术组织任职,担任多个市级、国家级项目评审专家和多本国内外杂志审稿专家。根据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积极开展有关中医护理、循证护理、护理专业英语、养老护理相关的培训项目。

  学院正积极筹划良乡新校区护理楼建设,将构建基础护理技能、临床护理技能和中医护理技能训练、人文素质培养和护理研究“五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科研研究平台,将集智能信息化、模拟情景化于一体的实验中心打造成国内行业领军品牌,并依托新校区建设,继续拓展办学内涵,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护理院校。

  Established in 1984, School of Nurs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first TCM nursing school in China to offer programs of higher nursing education. The first dean of the Nursing School is Wang Yongyan, an academicia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fter over thirty years of construction, the school has now established a multi-level educational system includ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doctoral education.

  There are 898 students in the School currently and the employment rates over the years are more than 95%.

  There are 34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members in the School. Among the teaching staff, nearly half hold senior professional titles, and 87% have master’s degree and above. 12 teachers in the School have a doctoral degree. There are 2 offices, 3 teaching departments, 1 experimental center and 1 research center. The School has established the first BPSO®-Research center with RNAO (Registered Nurses Association of Ontario, Canada), in China, and has passed the global review of JBI (Joanna Briggs Institute, Australia), becoming the third Joanna Briggs Evidence-based Nursing Cooperate Center in mainland China. There are 24 clinical internship base which consists of 8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 and 16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s, and they are all Grade A and First-Class hospitals in Beijing.

  The school puts an emphasis on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has been ratified as the first-level discipline of Beijing Key Disciplines and the Key Discipline of TCM Nursing, approved by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CM in 2012. The school has formed stable research orientation on such areas as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evidence-based nursing. The school has made continuous progresses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and has conducted research programs of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Beijing, and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Besides, the school has published many SCI theses as the first author.

  The school also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extbooks, and has developed and published the first set of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textbooks in China.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the school has editors-in-chief and vice editors-in-chief for 30 textbooks. Outstanding teaching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such as teaching prizes at national level as well as at school level. The teachers have excellent results on lecture contests, to name a few, the second prize in the basic teaching skills competition among young teachers in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the second prize in the basic teaching skills competition among young teachers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held by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The experimental center was rated as experiment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in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Beijing in the year 2009.

  The school has also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troducing advanced nursing philosophy, promoting traditional TCM nursing, and building internationalized educational and scientific cooperation research. The school has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programs with America, Canada, England, Australia, Switzerland, Philippines, Denmark, Japan and other 16 countries and regions, by means of inviting experts to China and sending teachers abroad. The school is trying to carry out various forms of cooperation with foreign nursing schools, exploring joint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in caring for the aged. Besides, the school has carried out short-term TCM nursing training programs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foreign countries, spreading TCM nursing philosophy and techniques, and promoting TCM culture.

  In the aspect of social service, the school is the director of the Nursing Education Research of National TCM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The teaching staff in the school has also participated in major nursing academic organizations both home and abroad, and works as the evaluation expert in many Beijing and National programs as well as the reviewing expert in domestic and overseas magazines. On the basis of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the school has actively carried out training programs on TCM nursing, evidence-based nursing, nursing English and nursing for elderly population.

  The school is now planning and prepar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ampus in Liangxiang, and will construct a five-in-one education,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of basic nursing skills, clinical nursing skills, TCM nursing skills, humanism education in nursing and nursing research. The school plans to integrate the experimental center with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imulation scenarios as the leading brand in Chinese nursing. Besides, the school will,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ampus, continue to develop school-running features and connotations to upgrade itself into an international first-class nursing school.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前身是文法系,组建于2003年7月,2007年9月更名为人文学院。学院下设英语系、法律系、社科部、公共外语部和综合办公室,另设中医英语传播研究中心、卫生法学研究中心,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职工法律咨询中心。2009年3月,社科部设为独立二级教学科研机构,与学院合署办公。

  人文学院现开设英语(医学)、法学(医药卫生)两个专业,在校生共计399人。学院充分利用学校中医药优势学科的教学科研资源,致力于对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英语(医学)和法学(医药卫生)两个专业起步早,发展快,一直处于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两个专业的学生在英语专业四级、八级和国家司法考试、研究生升学考试等各类考试中都一直保持着较高通过率,凸显了211院校专业教育的优势地位。

  2010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与北京市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中医人文学”为北京市交叉学科重点学科,其中由人文学院负责的“中医药相关法律问题研究”和“中医药英语研究与国际传播”为该学科下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2012年“医药卫生法学”和“中医药英语”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010年、2011年我院分别开始招收卫生法学方向、中医外语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12年,我校自主设置“医药卫生法学”、“中医药外语”二级学科硕士点,201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5年英语专业增设中医药国际传播方向,首次招收本科生。

  人文学院教师队伍中既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著名教授,又有一批毕业于国内外名牌大学、功底扎实的中、青年学者,同时还有数名外籍教师任教。全院教师治学态度严谨,求真务实。近年来,有多名教师分别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德育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学院教师在卫生法学、中医药外语、哲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主持或参加的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课题百余项。

  人文学院一直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坚持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并重。学院学生在校内外大学生科研活动、学校文化节、艺术节及各类学生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成为学校最具活力的学生群体之一。目前已有八届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或在国内外继续深造,获得了所在单位的一致好评。

  联系电话:教学办公室:64286979

  学生办公室:64286201

  学院地址:北京中医药大学西校区

  吴建伟书记出席我院社科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会

  徐安龙校长出席我院学科建设研讨会

  国际学院

  学院简介

  坐落在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国际交流中心-首都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秉承“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的办学理念,吸引世界各地最优质的学子来华学习中医药,培养最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回馈社会。经过将近60年的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已成为中国最好的中医药对外教育机构。

  简要历史

  1957年,受中国教育部委托,我校成立留学生办公室专门开展对外教育,这使我校成为中国最早接收留学生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1985年,经中国卫生部批准,我校在留学生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传统医学国际培训中心”;

  1988年,“中国传统医学国际培训中心”更名为“国际培训部”;

  1996年,“国际培训部”更名为“国际学院”;

  2012年,“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师资培训中心”落户我校,这是目前教育部唯一的中医药专业英语师资培训中心,标志着我校对外教育师资队伍已成为行业的标杆;

  2014年,教育部授予我校“来华留学示范基地”,这是目前中国唯一的中医药类示范基地,标志着我校对外教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15年,我校房山新校区启用。

  目前的在校学生来自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

  学科设置

  教育层次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非学历短期培训教育等;

  本科教育专业包括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针灸推拿学等;

  研究生教育专业涵盖中医药学各个特色领域;

  短期培训涵盖医学类、药学类、护理类培训,及中国传统文化类,语言类等;

  授课语言包括汉语、英语、韩语、俄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

  临床实习在中国37家综合性临床教学医院开展。

  我们的努力

  近三年,学校分别在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创办了“中医中心”,这为回国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学生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就业环境。

  2015年,我校作为中国大陆地区的唯一考点,承办了美国职业针灸师洁针考试,为有意去美国发展的在华学员打开方便之门。

  2015年,我校开设了中医临床专业硕士项目(医师资格项目),使我校留学生在参加执业医师资格培训及考试的同时,取得硕士学历学位证书。

  发展愿景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全球中医药教育的旗舰学院;

  为有志于学习中医药的学子提供完美的中医药教育平台。

  台港澳中医学部

  台港澳中医学部成立于1997年,原名台港澳学生培训中心。是学校设立的对台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侨进行学历教育及进修育的专门机构,负责对台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侨招生、教学和生活管理。

  继续教育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前身是1983年设立的成人教育部, 于2001年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的专门机构和主力学院,现设有院办公室、招生科、教务科、学生科、培训科、合作站点管理办公室、中医继续教育研究室。

  继续教育学院的工作方针是:“稳定学历教育,发展非学历教育”;“灵活、积极、全方位地发展非学历教育”;五个结合:“普通与高端相结合,大众与专业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老经验与新技术新方法相结合”;“保证质量,重视声誉,创造品牌。”

  继续教育学院的主要工作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二个部分,三个方面的内容:1.成人学历教育中医药专科、专升本项目的招生与教学;2.中医药专业及相关专业人员的专业与专科教育培训;3.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与技术培训。

  继续教育学院成人学历教育现有专业及方向: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中西医结合、中医骨伤学、工商管理专业(医药企业管理方向)和(药事管理方向)。

  继续教育学院拥有一支以北京中医药大学校本部教师及附属医院临床教师为主干的优秀教师队伍,他们的教学经验丰富,理论扎实,临床诊疗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拥有资源丰富的临床教学基地和设施齐备临床技能实训室。同时, 继续教育学院也拥有一支朝气蓬勃、敬业崇德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继续教育学院积累30年的中医药成人教育教育经验,不断完善各专业的教学计划,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教学监控体系,对教材使用、教师到课、学生考勤、考场纪律、教学评估等进行严格的过程管理,以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

  远程教育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是由国讯医药集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共同创建的二级学院,是开展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实施机构。远程教育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下设一室三部:办公室、教学部、技术部和财务部,设有课件制作基地。并在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合作建立了20余个校外学习中心,其中大部分学习中心设立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均具有较强的师资队伍和丰富教学资源,并在当地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和卫生厅进行备案。

  东方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国标码:13899以下简称东方学院)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国家唯一的中医药“211”工程建设高校)申办,2005年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院。

  学院现有廊坊、黄骅两个校区,占地1300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已建成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中药学、中药制药、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等10多个本科专业。2014年经河北省教育厅批准,新增“护理”、“医学检验技术”等8个专科专业。

  2007年上级党委批准建立了中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委员会,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安全工作部、党办、党校、政研室,拥有8个党总支、63个党支部。

  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成立了校董会、院委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

  设立院长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就业实训处、财务处、招生办、武装部、安全工作处(原保卫处)、宿管处、后勤处、设备供应处等22个处室。

  在校生13361人,教职工1158人,专职教师819人,教授、副教授占49%。根据学院定位,加强实践教学,除校内建有一栋实验楼外,校外教学实习基地124家(其中附属、教学、实习医院68家,实习基地53家,国家级研究院3家)。

  学院以立德树人办学理念,坚持党建、强化思政,创建独具特色校园文化及管理模式。学院已培养14229名本科毕业生,凭借德才兼备优势,赢得了社会好评。北京海、陆、空三军、武警及各大兵种总医院,京津冀各地三甲医院等数百家与中医药相关的大中型国企、外企竞相聘用我院毕业生,使我院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6%以上。

  学院深化教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考研录取人数逐年攀升。2015年考研上线人数达366人。管理系焦赞同学以406高分成为我院考研“状元”。几年来,考研同学分别考取北京大学、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中国药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并且连年以40多名批量考入北京、天津中医药大学,以及美国、英国等国内外30多所知名高校研究生院,近年已有毕业生读硕后免试直升读博。

  学院启动科研费用,确定省、院级科研项目15项,一项省级科研项目获得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学院出版《中医养生学》、《中医营养学》中英双语版教材、《二级Access与公共基础知识教程》等9部学术专著及教材,形成了全院教学、科研、培训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学院曾多次被国家权威机构授予“全国最受欢迎独立学院”、“学生.家长.社会满意高校”、“中国教学质量十强独立学院”等荣誉称号,学院办学成果及管理经验多次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青年报》和新华网等50多家国家级报刊及网站报道。学院先后被吸纳为:全国独立学院协会医学院校委员会、中国民办教育家协会、河北省老年协会副会长单位,中民养老规划院理事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委员会会址。

  国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于2014年1月成立,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一家国学院。

  国学院以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凸显与其他国学院所不同的优势和特色。展现中医药文化魅力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伟大复兴。

  目前国学院所属中医药文化学科、医古文与古汉语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人文学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与北京市教委共建的重点研究基地。

  国学院下设教研机构有:国学课程教学中心、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儒释道医药研究所、易学与中医学研究所、中医典籍与汉语文化研究所、中医哲学研究所、中医与中华文明研究所、中医与艺术研究所等。

  国学院特聘楼宇烈教授、学诚法师、张继禹道长、钱超尘教授等为荣誉教授。张其成为国学院院长,毛嘉陵、李良松、王育林为国学院副院长。

  国学院立足于以中医药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重点开展儒释道与中医学研究、易学与中医学研究、中医典籍与汉语文化研究、中医哲学与中华文明研究。整合国内外专家资源,搭建相关研究高端平台,与国内外有关机构协同创新、合作承担重大项目,在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研究领域保持国内外领先地位。承担全校国学通识课。加强“中国哲学”、“中医哲学”、“医古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国学经典导读”等课程的教育教学,探讨各级各类学生国学教育模式。

  开展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科普宣传,扩大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开设中医国学讲座、论坛,中医文化、养生文化、佛医、道医、儒医培训班。探索中医文化跨媒体研发,利用多媒体、新媒体的技术,宣传和推广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化。

  开展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积极参与“国家汉办汉语推广中医文化基地”的建设,开展国家汉办孔子学院中医文化教育、中医对外汉语教育。提升中医药文化海外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